当我驻足在斯大林的童年故居前,感觉颇有些恍惚,传说中的斯大林居然就出生在这栋房子里,并且那还是140年多前的事情。
这座小房子本身也非常魔幻,跟我见过的其他各种故居都不同,像套娃一样被一座纪念堂式的建筑所包裹。纪念堂外面是一个大花园,边上是斯大林博物馆,故居就像一个死去的标本存放在那里,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看起来仿佛是穿越了时空被传送来的。
【格鲁吉亚的儿子斯大林】
斯大林出生的哥里市(Gori),位于库拉河畔,自古以来就是个军事重镇,可谓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十字路口,当地最显著的地标是一座废弃的要塞,隐隐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和平对于这样的地方而言从来都是奢侈品,哥里距离闹独立的南奥赛梯非常近,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期间曾经遭受过空袭轰炸,一度还被俄罗斯军队占领。
如今的哥里市虽然已修复了战争的创口,但看起来颇有些萧条,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这里最主要的意义便是斯大林的出生地,相当于前苏联的韶山。大街上的商场橱窗里展示着斯大林的大幅肖像,旅游商店里陈列着跟斯大林有关的纪念品,如此公然宣传斯大林,或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格鲁吉亚人对斯大林的感情那可是极其复杂,一方面对前苏联和俄罗斯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对斯大林则是爱恨交加。
哥里市的全景
哥里要塞
画作中的哥里要塞
哥里大街上的斯大林肖像
2008年飞入哥里市居民家的未爆炸的俄罗斯导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包裹着斯大林故居的纪念馆建筑
故居本尊
历史上对斯大林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他是个毋庸置疑的暴君,在涉及数百万人命运的问题上简单粗暴,使得上百万人丧生。这种简单粗暴的作风一方面实现了高效率,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苏联的全面工业化;另一方面留下了许多后患,事后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来纠正他的错误。
或许每个从农业社会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强制性的土改、血腥的阶级斗争都是难以避免的。斯大林作为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他并没有先例可以参照,这人本身性子又暴躁,方式方法上难免有许多问题。但换一个角度想,假如没有斯大林这样一个人,没有他野心勃勃的扩张,没有他不择手段的动员能力,二战也好、苏联也好、俄罗斯也好,会变成什么样也就很难说了。斯大林这样一个人固然是时势造就的,但他的个人性格也毫无疑问深远地影响了时势。
苏联的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此的庞然大物也不是一天陨落的。我个人觉得,苏联的体制固然存在问题,但更大程度上是被自己的一连串昏招给搞死的,而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就是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批评和否定,以及随后的进行的“去斯大林化”运动。
赫鲁晓夫当时列举了斯大林的七宗罪:
搞个人崇拜;
发动大清洗搞政治斗争;
二战中的决策错误;
制造了民族对立;
撕裂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
忽视了农业发展;
实行个人独裁。
从某种意义上讲,赫鲁晓夫这人尽管能力平庸,热衷于种玉米,但他相比其他几个苏联领导人算是比较良心的。虽然中苏交恶是赫鲁晓夫想在军事上控制中国导致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可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也正是赫鲁晓夫给安排的(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有利益交换)。但问题正是在于,有良心的人一般搞不了大国政治,只会把国家带到坑里去,甘地、曼德拉都是殷鉴。
在苏联之前,其实谁都没搞过社会主义,怎么搞心里也没个谱,因此很容易产生路线分歧。苏联把自己当作了搞社会主义的权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苏联。最早跟斯大林叫板的就是南斯拉夫的铁托(Josip Broz Tito),挑战了苏联的权威性。铁托之所以跳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苏联不够大气,想在经济上占南斯拉夫便宜;另一方面铁托也有自己的野心,想要建立东欧的巴尔干联盟,摆脱苏联的控制。1948年苏南双方对立,从此开启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路线之争,南斯拉夫搞起了自己“铁托主义”(Titoism)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经济、内政、外交各方面的改革,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找平衡点,走上了自由开放的道路。改革之后的南斯拉夫经济水平立马就超过了当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算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鼻祖。可惜铁托在民族政策上缺乏远见,以“民主自由”的名义人为分裂不同宗教和族群,结果他死后民族矛盾爆发,导致了南斯拉夫的解体。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有点眼红南斯拉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决定带着苏联一起搞。于是他解除了斯大林时期对社会的监控和压迫,平反了古拉格劳改营的政治犯,跟美国的关系解冻了,并且还进行了经济和农业的改革,对陆军海军进行了大量裁剪,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了自由化……另外就是全面否定了斯大林。
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好事儿,提高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赫鲁晓夫却完全没有预估到全面否定斯大林后带来的一个长期影响。
当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吧,其实有点像一种宗教,因为搞社会主义需要具备极强的对人民群众的动员能力,要想让这些老百姓心甘情愿被你动员,靠的只能是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支撑。所以那时候的社会主义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管理上军事化,思想上宗教化。个人崇拜这玩意儿说白了不就是宗教伎俩嘛,一旦有一个领袖让他们盲目崇拜,不管说啥人民群众都相信都听从,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社会的效率就高,效率高了那战斗力就强嘛。所以个人崇拜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效率”是个中性的东西,虽然干好事儿的效率高,但干坏事儿的效率也高啊,容易变成不受控的力量,这就是为啥个人崇拜特别需要警惕。
“去斯大林化”粉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看起来是良心发现主动纠正错误的自我批评,然而实际上却造成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崩塌。虽然那时候有一堆社会主义国家,但大家的发展程度和国情都不同,有的国家已经吃上肉了,有些国家却连汤还没喝上,本身就应该基于国家特点和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南斯拉夫那种“改革开放”相当于对“社会主义宗教”的一种改革,适应的是南斯拉夫的国情,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赫鲁晓夫想要跟着搞一搞并无不可。但是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就好像基督教的教会突然对自己信徒宣布:耶稣这家伙是骗子,他根本不是上帝的儿子!相当于把自己根儿给撅了。
于是这个操作让当时社会阵营的国家凌乱了,除了赫鲁晓夫在一些国家被批判为“修正主义”之外,东欧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本来就跟西欧的意识形态比较亲近,结果就出现了体制和信仰的危机。
赫鲁晓夫埋下了一颗种子,却终究没能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他仅仅是砸了“斯大林”这个招牌,其改革由于太过急切,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并没能在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他的方向是对的,但步子迈太大扯着了蛋,不仅没能解决当时制度的问题,还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蹦跶了没多久,1964年赫鲁晓夫就被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搞下了台。在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危机的情况下,缺乏安全感的勃列日涅夫变本加厉地把苏联带上了穷兵黩武的霸权主义道路。按照他的设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得听苏联指挥,推行苏联模式——包括中国,而且还想扩大社会主义阵营范围。
赫鲁晓夫刚被搞下来的时候,中国觉得是个修复中苏关系的契机,同年安排了使团访苏,结果在苏联政府举行的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长借着酒劲儿就对咱们贺龙老总说:“中苏关系所以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了赫鲁晓夫,也该你们赶走毛泽东了,这样,我们的关系就没有障碍了,可以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了。”周总理立马就判断出了新苏联政府的野心——当时的中国要是没有了毛主席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威望的领导人,可不就成了任由苏联操控的傀儡了嘛!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需要一个强权政府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形象,赫鲁晓夫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又被扳回了计划经济。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冷战期间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每一代苏联领导人上台之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否定并谴责上一代领导人,这几乎成了苏联的惯例,如此反反复复政策缺乏连贯性,不出乱子才怪。连苏联自己都这么不确定,你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对苏联有信心。而且勃列日涅夫的霸道,属于一种高级黑,非但没让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到一起,反而使得大家都对苏联很有意见。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良心发现”,提出了要搞“人性化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改革。苏联一看这孙子不听话要造反,认为这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危机,为了保护全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决定超越“一国的主权”,跨国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分裂出去,于是作为“家长”就把坦克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那次事件史称“布拉格之春”,是后来各种“之春”的始作俑者。
我的偶像寇德卡(Josef Koudelka)当年就是拍摄了布拉格之春后成名的
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布拉格之春”的发生背景,追根溯源正是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导致的信仰坍塌。“布拉格之春”导致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停滞,勃列日涅夫后来又打出中俄军事冲突、入侵阿富汗等昏招,孤注一掷穷兵黩武四面楚歌。咱们中国那时候“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可不就是为了防着勃列日涅夫万一脑子一热跟咱们开打全面战争嘛。殊不知,从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最初,就已经为最终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地下印刷所】
格鲁吉亚人民对于“去斯大林化”的决定那是相当的震惊,严重伤害到了这些斯大林娘家人的感情。信仰的颠覆从来都万分痛苦——否定了斯大林那就相当于否定了之前整整一代人的牺牲和付出啊!以前跟着斯大林吃的那些苦算啥?这在感情上让人很难接受。娘家人要护短,那就更难接受了。1956年当年第比利斯便爆发了示威抗议,苏联军队屠杀了数百名抗议群众(具体人数从未确认)。
尽管骚乱被平息,格鲁吉亚人民却被伤透了心,从此对苏联的忠诚度严重受损,呼吁格鲁吉亚从苏联独立的政治诉求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后来1978年、1989年也分别爆发过反苏的示威抗议,在苏联下面的诸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格鲁吉亚一直都是反苏运动的积极分子。
在当年“去斯大林化”的运动中,整个苏联范围内,除了莫斯科之外,只有在哥里保留了一座斯大林的塑像,作为娘家人最后的骄傲。直到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整个格鲁吉亚上下对俄罗斯的仇恨被激化,大搞“去苏维埃化”,才把哥里市政厅前唯一的斯大林塑像给拆了,改而设立了2008年的“俄格战争纪念碑”。当时还打算把斯大林博物馆改成“俄罗斯侵略博物馆”,有一段时间,博物馆门口贴着一条横幅,上书:“该博物馆是对历史的伪造,是苏联宣传的典型案例,它试图使史上最血腥的政权合法化!”然而不管怎么说,斯大林毕竟是“格鲁吉亚的儿子”,拆完塑像没过两年哥里人民就后悔了,投票决定要把塑像重新恢复。这就好像丈夫出轨了,婚也离了,照道理明明应该向前看重新开始,可内心却空荡荡的,时不时惦记起前夫的好来。
可以说直到现在,格鲁吉亚人对斯大林的态度都很纠结——苏联背叛了斯大林和格鲁吉亚,然而斯大林既是苏联最高光时代的象征,又是格鲁吉亚历史上的头号大人物。位于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最顶层有一个十分阴暗的展厅,控诉着苏联统治下的黑暗。可无论历史或当局如何评价,斯大林终究是格鲁吉亚的骄傲。尤其在时过境迁之后,曾经因斯大林而遭受的苦难渐渐被世人所淡忘,对新生一代而言,俄罗斯的威胁近在咫尺,斯大林的影响却已烟消云散,他们从未亲身经历过“大清洗”那个恐怖的时代,于是当年的辉煌重新被人提起,甚至歌颂。我在格鲁吉亚见到过一处卫国战争纪念碑,一块斯大林肖像的石碑明显被砸毁过,后来又把碎片重新拼了回来。
哥里市政厅前原来的斯大林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关于苏联侵略的展厅
被砸碎过的斯大林像
在哥里的斯大林博物馆中,陈列着许多斯大林相关的物品,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最能够引起共鸣的莫过于那些来自中国的礼物。有些是斯大林生前赠与的,例如为他70岁生日祝寿的;也有一些则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本着共产主义革命感情赠与的。院子停放着斯大林当年使用的私人火车车厢,他参加雅尔塔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就是坐着这节车厢去的。车厢里面有卧室有厨房有餐厅还有一个大浴缸,各种生活起居都能得到满足,难怪以前的国家领导人们那么享受乘坐火车出访。
斯大林博物馆内部
斯大林专列
斯大林执政时的种种粗暴行径,都可以追溯到他在格鲁吉亚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爹是个酒鬼,经常毒打妻儿,他母亲在他6岁那年带他离家出走,四处颠沛流离,这样的原生家庭无疑对斯大林后来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听说斯大林读书的时候学习还算不错,兴趣爱好广泛,还加入了学校的禁书俱乐部,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深受影响,后来因为付不起学费被开除了。作为一名不太得志的社会人员,年轻的斯大林被到处组织宣传社会主义理论,鼓动罢工行动。1903年斯大林加入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党,时年25岁。这次选站队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布尔什维克,最早其实是1903年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出来的一个激进的极左派别,主张民主集中制,不惜使用暴力夺权,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极端主义分子,动不动就杀人放火。在革命没有成功之前的“布尔什维克”,性质跟“瓦哈比”、“真主党”之类的其实差不多。“布尔什维克”的字面意思是“多数派”,因为分裂的时候他们这边人多,但在十月革命之前,他们实际上是少数;与之相对应的是“孟什维克”,字面意思即“少数派”,属于保守派。
斯大林加入布尔什维克之后最先干的是宣传工作,印刷地下宣传刊物。
话说我第一次到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网上跟朋友说起“第比利斯”这个名字,会得到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啥地方?没听过!比利牛斯?”,一脸懵逼不知道这“第比利斯”是什么鬼;第二种则是:“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啊!”这下就轮到我懵逼了,“地下印刷所”是什么鬼?
这才知道,只要稍微有点年纪的朋友小时候都曾经学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这篇课文,是茅盾在1946年访问苏联期间的见闻,后来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所以大多数60、70后都对此耳熟能详。轮到我这个80后上初中的时候,大概是由于苏联解体的缘故,这篇课文已经没有了,还是太年轻啊!
我是第二次去第比利斯的时候才造访了地下印刷所,非常惊讶地发现,谷歌地图上这个地方居然是中文名字,心想难道都是中国人来这里的不成?我按图索骥找到那里,大门口有个画得非常简陋的共产党标志,看起来咋像是个山寨景点?跑进里面一看,布置得跟苏联时期的党支部似的,非常有穿越感,但整体有些破败,不像个正经搞展览的地方——有党旗,有列宁和斯大林的肖像,有苏联时代的地图,甚至还有毛和习的照片。这里由一个年迈的老人看管,一开口就是中文“你好”,显然有很多中国游客因为那篇课文产生的情怀而专程来这个地方。
那个老人开门见山就跟我们“化缘”,说现在这个地方就靠当地几个老共产党员维护着,他会带着我们参观并讲解,希望我们能给点钱。由于如今的第比利斯政府亲美立场鲜明,共产主义在这个国家成为了某种禁忌,无论是斯大林博物馆还是地下印刷所,都被官方故意冷落,任其自生自灭,不得不想办法自谋生路。当年用过的那台印刷机依然在,但几乎已成了一堆铁锈,倒像是从大西洋深处泰坦尼克号里打捞上来的。看地下印刷所破败成这样,掏点钱表示一下支持也是心甘情愿。
这地方直接就是个中文名
山寨感十足的入口
用来打掩护的小屋
曾经地下印刷所的入口
由于井水水位上涨,一度将这个地下室淹没,印刷机泡在水里就成了这样
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见署名)
我把当年的语文课本也找来了,给60、70后的老同志们一波回忆杀
按照课文中的说法,这小屋是1903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直到1906年被查抄,后来被付之一炬,现在的这个地方是1937年为了保存革命遗迹重建的。可是根据我在外网上查到的英文资料显示,斯大林1902年4月由于组织罢工被捕之后一直在监狱,1903年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小镇,他正是在流亡期间成为了一名“布尔什维克”,1904年1月才逃回了第比利斯。有人可能会觉得怎么会这么容易就逃跑,要知道斯大林早年间被捕是家常便饭,1902年到1913年间,他被捕过7次,流放了6次,逃回来了5次,有着丰富的逃亡经验,可一窥其亡命之徒的本质。回来之后他创办了一个地下报刊叫《无产阶级斗争》(Proletariatis Brdzola),一开始在阿塞拜疆的巴库秘密印刷,1904年9月才转移到第比利斯这个地下印刷所,截止1905年10月一共出版了12期。所以我觉得课文里面写的年份可能和事实情况有出入,既然整个1903年斯大林都在坐牢和流放,怎么可能建立这个地方呢?他当时应该只是组织的成员之一,后来为了宣传故意张冠李戴归功于斯大林。
1902年入狱时的斯大林还是一枚小鲜肉(图片来源:沙俄秘密警察档案)
1911年的斯大林(图片来源:沙俄秘密警察档案)
况且斯大林在第比利斯干下的真正的大事儿,根本不是躲在地下印小报,而是组织参与了一起银行大劫案。正是这个惊天动地的大案子,确立了他在布尔什维克中的地位。
布尔什维克的老大是列宁,虽然斯大林1903年就表了忠心要跟着列宁干革命,然而他俩第一次见面那已经是1905年的事儿了,两人最初的革命友谊是神交出来的。作为“布尔什维克”这种激进政党的导师,作为暴力革命的先驱,列宁当然不会满足于罢工、发传单这些不痛不痒的小活动,抢劫、绑架、敲诈、暗杀都是当时的革命任务,“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道理就是列宁实践出来。1907年,为了给革命事业筹钱,列宁和斯大林策划了第比利斯银行武装抢劫案,地点正是现在第比利斯的自由广场(当时叫埃里温广场)。然而这场针对运钞车的抢劫演变成了屠杀,劫匪用炸弹和枪支杀死了40个人,还有50名伤者,抢到了34.1万卢布。斯大林本人当天究竟有没有直接参与抢劫,至今成谜,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列宁后来也对这件事讳莫如深,这件事对布尔什维克而言是不折不扣的黑历史。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劫案的大部分参与者后来却都成为了新苏联的政要,唯一被抓的主犯也通过装疯卖傻逃过了一死。
有道是:“给领导做一百件好事,不如给领导做一件坏事。”斯大林跟着列宁干了这场出生入死的大劫案,成为了他重要的政治资本,从此得到了列宁的充分信任和重用。斯大林虽然没有因此被捕,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被外高加索党组织开除了党籍,失去了工资收入,而抢来的钱斯大林自己又一分都没有留,当年冬天他老婆由于没钱看病死于伤寒。
我相信那时候的斯大林,是个有着非常纯洁无私和崇高革命理想的年轻人,为了实现这种“革命理想”,可以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不惜牺牲任何人——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大清洗”。他自己年轻时候被流放过多次,因而他也毫不忌讳对上百万人进行劳改流放。
【自由广场】
“地下印刷所”在苏联时代成为了“红色圣地”,斯大林抢劫运钞车的自由广场,如今则成了群众政治运动的中心。
我到第比利斯的当天,刚巧有个朋友也在,于是就约碰头吃个晚饭。我按照他给的地址找过去,坐着地铁就到了自由广场站。第比利斯的地铁就跟前苏联时期那些地铁一样,修得特别深,按照防核弹攻击标准挖的,战时可以当做防空洞,地铁内的设施也跟如今的俄罗斯一样看起来颇有一股旧时代的气息。然而从自由广场站一出来,顿时感到别有洞天——大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活像穿越到了欧洲街头。后来我才知道,这里本来就是整个格鲁吉亚最繁华最发达的地方,地铁出来那条鲁斯塔维里大街(Rustaveli Avenue)相当于格鲁吉亚的王府井、南京路、铜锣湾——你要是这样一比较,那格鲁吉亚其实还是挺寒酸的。
鲁斯塔维里大街的起点正是自由广场,自由广场这地儿乍一看就是个“大转盘”,但这个大转盘的逼格老高了,边上围着一圈特别高大上的建筑,转盘里面是个喷泉,中间竖着一个柱子,从底下看顶上是个金光灿灿的骑士塑像,后来我用无人机飞近了看,才知道那是圣乔治屠龙,前面章节里面就讲过格鲁吉亚把传说中的圣乔治当做了自己国家象征。从自由广场后面的山上矗立着一手持剑一手端酒的格鲁吉亚母亲塑像,在夜晚的灯光下看起来很谜,跟白天完全不像。
如今立着圣乔治塑像的地方,过去是一尊列宁塑像。自由广场在过去的两百年间换了四个名字——在沙俄时期叫做“埃里温广场”(Erivansky Square),以埃里温伯爵命名(没错,就是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在19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亚美尼亚人才是第比利斯的最为多数的族群);沙俄崩溃之后,1918年格鲁吉亚曾经短暂独立,那时候叫“自由广场”(Freedom Square或Liberty Square);苏联时期先是叫做“贝利亚广场”(Beria Square),尔后又改名“列宁广场”(Lenin Square);1991年苏联解体后,列宁塑像被拆除,再一次改名为“自由广场”。
别的几个名字都好说,“贝利亚广场”是个什么鬼呢?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贝利亚(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是斯大林生前的一个重要亲信,同时也是他的格鲁吉亚老乡。贝利亚作为苏联的秘密警察头子,相当于东厂掌印太监刘瑾这种角色,专门替斯大林干脏活儿,比如迫害暗杀、织罗罪名、陷害忠良。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介绍贝利亚的时候为了让小罗斯福秒懂,于是就说:“这是我们的希姆莱。”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那可是纳粹党卫队的首领,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可见斯大林对自己的一些所作所为毫不避讳。但贝利亚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二战期间他为苏联的情报、外交、渗透、修建防御工事、组织武器生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后来都被故意忽略了。有个笑话说:斯大林的烟斗丢了,贝利亚在第二天就抓到了10个小偷,而且全部让他们招供了;结果斯大林在自己的沙发底下找到了烟斗。
斯大林生前,贝利亚作为他身边的红人可谓是权倾一时,谁也不敢动他。跟斯大林一样同为“格鲁吉亚的骄傲”,以他名字命名一座广场也算是“衣锦还乡”。但他毕竟是一个专门干脏活的鹰犬,得罪的人自然不计其数,大家敢怒不敢言。斯大林一死,贝利亚就像大行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立马受到了清算,以“篡逆”的名义被打成了俄罗斯历史上最恶名昭彰的人之一,其人被枪决,举家20多口人统统被流放,而“贝利亚广场”也在1953年第一时间改名为了“列宁广场”。
虽然19世纪建造的城市自治大厦依然作为市政厅矗立在自由广场边上,外观与一百多年前几乎没太大变化,然而这里的一切其实都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埃里温、贝利亚、列宁这些名字象征了一个接一个不同的时代,这些时代如今像这些名字般消散成烟,“自由”成为了国家新的信仰。2003年的“玫瑰革命”,人们便是聚集在此推翻了原来的政府。历史上每当格鲁吉亚人民要抗议些什么,他们都会自发来到这里,最近的一次抗议就在不久前的2019年,下一次估计也不会很遥远。自由广场见证了近代格鲁吉亚每一个时代的更迭。
今日的自由广场,注意看左边背景的建筑
19世纪的埃里温广场,这栋建筑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07年的劫案就发生在这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从鲁斯塔维里大街看自由广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贝利亚:“人民的敌人”
2003年玫瑰革命时的自由广场(图片来源:网络)
【第比利斯老城】
紧挨着自由广场是第比利斯的老城,这是个我第一眼就爱上的地方。在我去过的各种老城里面,第比利斯老城算是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比较好的,一方面这里的商业化还算节制,可以感受到市井烟火气;另一方面又不会觉得破败简陋藏污纳垢,如同一座井然有序的露天博物馆。老城面积也足够大,有相当多的小巷可以探索。再加上第比利斯位于库拉河谷,地势上上下下有落差,在城市里你就能看到丘陵、悬崖、峡谷等地貌,相当有意思。
说起来外高加索三国的首都——巴库、埃里温、第比利斯——都能算得上是世界历史名城,作为游客跑来高加索边哪怕只看这三座风格迥异的城市都不亏。个人觉得第比利斯是三者之中最为耀眼的,毕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外高加索地区的著名都城。第比利斯老城的城墙依然有部分残留,市中心一条大街上最近还出土了一段古城墙的遗迹,想来这座城市大概就跟西安一样随手一挖便是古迹,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第比利斯就像是迷你低配版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世界第一,不接受反驳)。由于第比利斯位于高加索心脏地带的战略位置,历史上曾经先后被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俄国人统治过,这座城市总共才一百多万人口,却生活着一百多个不同的民族,其国际性和文化多样性可想而知。最多的是格鲁吉亚人、俄罗斯人、阿塞拜疆人,除此之外还有奥赛梯人、阿布哈兹人、乌克兰人、希腊人、德国人、犹太人、爱沙尼亚人、库尔德人、亚述人、雅兹迪人……当然,在我眼里这些人都一样。
老城夜景标准照。这其实只是一个角落
挖出来的城墙遗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地面上的城墙,当地人直接盖上了房子
老城里有些非常雅致的建筑
第比利斯母亲塑像
老城里的艺术建筑
格鲁吉亚人民跟土耳其人民一样十分爱猫。一堆假猫里乱入了一只真猫,你可以找一下
老城地下通道的商铺让我想起了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
文艺气息浓厚
立体的街道向来都让我很有探索欲
拍妻党开始乱入
老城里有一座浴室,装饰是很典型的波斯风格,看起来好像清真寺
建在悬崖上的房子
1717年画作中的第比利斯
1837年的画作
以下两张第比利斯老城全景图片请横屏——
第比利斯有着大量的丘陵地貌,因此在前苏联时期曾经有七条索道,但是苏联解体后就全部被关闭了,直到最近10年才陆陆续续重新开放了三条。其中有一条在老城上方运行,可以轻松抵达“格鲁吉亚母亲”的塑像;另两条则在西郊山区,一般游客到不了那里。倒是老城北边的一条通往姆塔斯敏达山顶(Mount Mtatsminda)的有轨缆车值得一坐,轨道和车厢都是倾斜的,像是一座在长达500米的轨道上倾斜运行的电梯。
姆塔斯敏达山是第比利斯的最高点,山顶有一座电视台和一座主题公园,如今都是私人财产,这座公园过去在苏联是人流量第三大的公园,到第比利斯的话来这里看一眼亏不了。在这里俯瞰全城的感觉相当好,适合小情侣在这里吃一顿浪漫的晚餐,至于口味就只能将就了。格鲁吉亚的美食可谓一言难尽,三大“国菜”分别是灌汤包、鸡蛋饼、肉夹馍,这个可不是我瞎讲,后面有图有真相。话说那灌汤包封口处的包子皮往往都是半生,就着一口甜美醇厚的格鲁吉亚红酒,万般滋味上心头。要我推荐的话,倒可以试试烤猪肉,像格鲁吉亚这样把猪肉烤着吃的地方不多。
这样的缆车我只在第比利斯见过
山顶远眺城区,可以看到河东河西完全不同的建筑景观
对比看一张20世纪初期的照片(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姆塔斯敏达山顶是大家争相打卡的地方
格鲁吉亚第一大国菜——灌汤包Khinkali(图片来源见水印)
格鲁吉亚第二大国菜——鸡蛋饼Ajarian(图片来源见水印)
格鲁吉亚第三大国菜——肉夹馍Ossuri(图片来源见水印)
吃来吃去还是烤猪肉最好吃
老城这一带最多的是教堂,站在高处一眼望过去到处都是亚美尼亚风格的教堂尖顶,这些教堂对我这种死游客来说大同小异,但对虔诚的东正教徒来说每座都有其渊源与历史。老城这边有三座教堂相对比较有名,其一是位于老城山顶上纳里卡拉堡垒(Narikala fortress)里的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这座教堂应该是大多数游客对第比利斯老城的第一印象,因为你只要身在老城就绝对无法忽略这座山头城堡里的教堂,必定会想要爬上去一探究竟。尽管教堂本身并没有太大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出众,游人络绎不绝。其二是前面章节里提到过的锡安大教堂(Sioni Cathedral),始建于公元5世纪,圣尼诺当年用过的葡萄藤十字架便存放在此,因此这座教堂是整个格鲁吉亚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就在老城的主路边,所以一般不会错过这里,教堂内的壁画虽然是新画的,但也值得看看。其三是库拉河畔悬崖上的梅特希圣母升天教堂(Metekhi Church of Assumption),在苏联时期这个地方曾被当做监狱,前面讲到的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还差点要把这里拆除,为了保住这个地方的当地艺术家迪米特里·谢瓦尔德纳泽(Dimitri Shevardnadze)拒绝了贝利亚的收买,最后被处决,以身相殉,但教堂最终被保留了下来。
教堂如云
老城便是山顶上是你无法忽视的纳里卡拉堡垒
圣尼古拉斯教堂标准照(图片来源:网络)
锡安大教堂
锡安大教堂内部装饰(图片来源:网络)
河边的圣母升天教堂
在旧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教堂边上的堡垒
另外这是城里的一座坍塌毁坏的红色福音教堂(Church of the Red Gospel),过去是亚美尼亚教会,曾经是第比利斯最高的教堂,在1989年损毁。亚美尼亚人说这个教堂是被炸毁的,但格鲁吉亚官方予以否认,说是地震中坍塌的。
被毁之前是这样的(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老城大部分都在库拉河的左岸,而目前第比利斯最大最重要的教堂是圣三一主教座堂(The Holy Trinity Cathedral of Tbilisi)则矗立在库拉河右岸的伊利亚山(Elia Hill)上,这里的阿瓦拉巴里(Avlabari)街区历史亦相当悠久。圣三一主教座堂修建于1995到2004年间,簇新簇新的,87.1米高的建筑主体使其成为了世界第九大教堂,除了大之外这个教堂的尖顶还是金色的,近距离感觉还是挺壮观的。话说第比利斯一共就俩摩天大楼(第三座正在修建中),城市中心区域没有高楼,因此圣三一主教座堂是第比利斯全城最醒目的建筑。
背景中是第比利斯北郊的两座摩天楼
往东翻过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后面是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当地人将其称为“第比利斯海”(Tbilisi Sea),这个11.6平方公里大的人工湖是当地人民重要休闲场所。湖边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纪念碑,叫做“格鲁吉亚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Georgia),听说还没有全部建完。其设计有点像巨石阵,由16根巨大的浮雕柱子组成,用浮雕形式记述了格鲁吉亚历史和基督的生平故事。
这个地方更吸引我的却是第比利斯海北边一大片苏联风格浓郁的“工人新村”,那些建筑满满的“社会主义苏联既视感”——方正、呆板、实用主义、棱角分明。在我眼中,这些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建筑,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纪念碑”,纪念着那个意气风发却又黯然收场的年代,纪念着那一代甚至两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也纪念着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柱子上的浮雕分上下两半部分,上面是格鲁吉亚历代君王,下面是基督的故事
纪念碑边上是更大规模的“纪念碑”谷
这些建筑的时代特征实在是太过鲜明,让人无法忽视。虽然这样的建筑在俄罗斯有很多,但在第比利斯这个地方的反差显得特别巨大。
很庆幸当初的苏维埃政府把“工人新村”规划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让第比利斯老城区的面貌最大程度保留了下来。前苏联虽然毁掉了不少宗教文化古迹,但保留下来的也是相当不少,经过苏联解体后的抢救,不少都已恢复原貌。
抹去上一个时代的印记,创造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建筑,是几乎所有新一代政府上台后都会热衷的事情。比方说英国殖民印度之后,在南亚大力推广印度-哥特式建筑(Indo-Gothic architecture),所以如今南亚遍布了这种半欧洲半莫卧儿风格的火车站、法院、市政厅、学校;苏联统治东欧期间,斯大林式建筑(Stalinist architecture)遍地开花,甚至一直影响到了中国;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东欧、高加索这些国家重获独立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苏联化、去共产主义化,还原自己民族的特色,重新定义政治正确……历史只是在不断重演。
2010年在锡安大教堂附近落成了一座名为“和平桥”(Bridge of Peace)的步行桥,这座完全以线条为设计元素、由钢结构和玻璃搭建的桥梁在历史城区中颇有些突兀。但假如你对比附近设计更为前卫现代的音乐厅和公共服务中心,这种突兀感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尤其音乐厅看起来就好像一条被鼓风机吹起来的裤衩,我第一眼远远看到还以为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下水道排污管,感觉可能随时从里面蹦出四个忍者神龟来。
和平桥
又像裤衩又像排污管的音乐厅
公共服务中心
北郊的摩天楼
结束战乱之后,格鲁吉亚为了展现自己的开放与进步,似乎在补偿式地建造一些新式的现代建筑。其实我对这种新旧的混搭倒十分喜闻乐见,对比产生的视觉撞击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是鲜活的,准备好了要迈入下一个纪元。建筑对意识形态的反映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及背后的心理特质——有美、也有丑,有经典、也有前卫,有情怀、也有创新,有追求、也有迷失。
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依然会被历史学家所争论,地下印刷所可能很快就会无法维持运营而关门大吉,今后的自由广场还将继续发生一幕又一幕的抗议活动……人一代代老去得很快,遗忘得也很快,倒是这些建筑镌刻了记忆、见证了历史、珍藏了时光、谱写了岁月,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未完待续】
最后放一组第比利斯街头随拍——
垃圾分类,面包有个专门的分类
垃圾桶上的“福”字非常谜
报刊杂志在国内几乎绝迹,这边倒是还有销路
土耳其浴室门口
看到这样的楼,走进去都不放心,住客是怎么想的呢?
Call your wife!
第比利斯文艺气息浓厚,街头涂鸦非常多,这里就放个几幅
然而街头的马赛克拼图就非常稀罕了,尤其还是这么奇怪的主题
第比利斯街头猫很多。这是猫与狗的狭路相逢,我当时被这只猫的反应给乐坏了
惊魂未定状
老城里面的一个流浪动物收容站,这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拍到的
第二年去的同一个地方
为了等待俄罗斯签证生效日,我跟我太太在第比利斯闲晃了四五天,却一点都不嫌多,依然是意犹未尽。
最后的最后,按照惯例就是我太太制作的第比利斯的视频——
【高加索列国志】全系列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A3ODEyMDQxNg==&action=getalbum&album_id=1370382383064907777#wechat_redirect
图文作者:随水
公众号博主,纪实摄影师,历史、哲学、宗教爱好者,专注于南亚文化、喜马拉雅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题,常年深入藏区、南亚、中东、中亚等地考察。目前定居南印度。
除特别注明外,图片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转载请注明【随水文存】公众号来源及作者信息。
来学摄影了😆
此網站速度奇慢,受不了此酷刑!
看了您太太的视频, 感觉您太太可以自己开一个频道专门制作旅行城市历史人文介绍相关视频内容了.
终于看到了,以为要错过怅恨了半天